关注者

2024年3月2日星期六

流动法庭,把解纷和普法送上门

 人民日报记者  李亚楠

       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福海县,当地牧民居住分散,遵循季节的变化而转移草场放牧。为了给牧民提供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,福海县人民法院建起流动法庭,毡房里、牧场中、车上、马背上,都能看到法官的身影。

  去年9月,叶克吾提克勒夏牧场已经寒意渐起,牧民们正在准备转场,福海县法院的法官阿热艾·巴合特别克和书记员多斯江·达吾肯赶过去调解一起纠纷。

  “有个牧业承包合同纠纷,当事人都在牧场。为了让他们少跑路,我们把调解点搬到了牧场。”阿热艾说,原告将自己200多只羊承包给被告代牧,结果被告将其中130只羊擅自处理了。经过被告所在村委会协调,被告写了一张欠条,但至今没有实际支付赔偿。

  一大早,多斯江开着车出发了,将近4个小时后,前面没有路了,两人停好车,背上国徽,找附近放牧的牧民借了马继续往前走。

  到了毡房,提前得到通知的两名当事人都在。经过了解,当事人双方有亲戚关系,所以拖到现在才起诉。被告的孩子生了重病,为了看病才卖了原告的羊,这几年家里比较困难,才没有按时还款。

  “你们之间的事实比较清楚,对于赔偿款你们也没有争议,仅对还款期限不能达成一致意见。法院判决的话,最晚也得在两三个月内还款,你还不了就进入强制执行程序,现在家里的羊啊、牛啊就得全卖了,而且别人也不信任你了,以后也没人找你代牧了,那你后面的生活怎么办?你能不能先还点儿,然后分期把钱还上?”阿热艾询问被告。

  “行,我分5年还上。”被告答应了。

  “他家的情况你也知道,一次性肯定还不上钱,都是亲戚,就当帮他一把,按他说的,分5年给你还清,咋样?”阿热艾给原告做工作。

  “知道他困难,所以才忍到现在,但是说好的分5年还,他到时候还不上又咋办?”原告心里还是没底。

  “如果你同意,我现在就给你出调解协议,到时候他要是不按说好的给你还钱,你直接拿调解协议就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。”阿热艾说。

  在打印好的调解协议上按下手印,看着两人握了握手,阿热艾松了口气:“我们尽量把问题解决在当下,能给当事人节省很多成本。”

  在一处毡房比较集中的地方,我们偶遇了法官张培玉。午后的太阳晒得牧场上暖洋洋的,十几名牧民将张培玉和助手围在中间。

  “我的3头牛被熊吃掉了,谁来赔?”

  “网上买到假货了怎么办?”

  “土地流转费涨价了,我能重新签合同吗?”

  张培玉一一耐心解答了大家的问题,得到答案的牧民们拿着发到手里的法律知识宣传册,心满意足地告了别。张培玉说:“我们会不定期地开这样的‘法治课’。牧民住得比较分散,我们车上随时带着资料和宣传册,工作路过看哪里人多就停下来给大家解答一下问题,逐渐提高牧民们的法律意识。”

  “我们已经探索出‘巡回审判+法治宣传+法律服务’的模式,实行送法上门服务,50%的矛盾我们都想办法调解了,复杂的案件我们再开庭审理。”达吾列介绍,除了流动法庭外,如果当事人不在本地,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法庭进行审判,节省当事人的诉讼成本。

矛盾就地解决,法官们的工作可不轻松。牧区太大,路上费时间,遇到泥泞陷车、在草原上就地生火过夜是常态。“车走不了就骑摩托车、骑马,马也到不了的地方,我们就走过去,肯定是辛苦的。但是法律不只是冷冰冰的条款,通过我们的努力,让当事人感受到法治的温度,我们的付出就是值得的。”阿热艾说,现在很多牧民都认识她,亲切地称她为“女儿”,“这也是对我工作的一种认可。”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法官骑马前往牧场为当事人调解。   人民网供图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法官在毡房前为当事人调解。   孝金波 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法官为牧区群众开设法治课堂讲解法律知识。  人民网供图

             当地法官弹起冬不拉,将民俗融入司法调解中。  党从城

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